人人都想要財富自由,但在累積資產的路上有著太多的誘惑與陷阱,特別是對剛開始理財的年輕人來說,起步時的難度容易讓人半途而廢。我自己經歷過數十年用錢、存錢、累積資產的過程,以過來人的角度總結出10個特別有幫助的微小習慣,希望能幫助有心養成存錢好習慣的人。
1. 先付錢給自己
這個概念是來自美國理財專家大衛·巴哈(David Bach),其核心是「強迫儲蓄」。每當薪水入帳後,就先把預備存的錢轉入專用帳戶,剩下的才是可以花的。未實行這個規則之前,許多人都習慣「花剩的才存起來」,但這種方式往往會讓存款變得不穩定,甚至每個月都存不到多少。因此,應該把「存錢」當成第一優先事項,而不是等月底才決定存多少。
2. 增加花錢的障礙
有研究顯示,使用信用卡消費比現金支付更容易讓人不知不覺超支,因為刷卡的過程沒有直接的「失去金錢」的痛感。因此,我們不妨自己手動增加消費的阻力,以減少衝動購物:
• 減少錢包裡放的現金,讓付錢變得不那麼順手。
• 每天用App記帳,讓自己更清楚錢花去哪裡、花了多少。
• 使用專門帳戶來支付信用卡帳單,並設定手動轉帳,讓支付的「痛感」更強烈。
3. 領錢改領百元鈔
大部分人從ATM領錢時,習慣選擇千元鈔,這讓我們在花錢時更容易「大手大腳」。甚至,有時候只是為了把錢找開,拿千元鈔去買一些本來沒打算買的東西。建議改成領9張百元鈔(例如900元),這樣在日常小額消費時比較好用,而且會更有「數錢」的感覺,能有效降低隨手花錢的頻率。同時,較大筆的支出可以用電子支付,避免現金過度流失。
4. 把存的錢「藏」起來
這裡的「藏」並不是指真的藏錢,而是指將存款、投資或還貸的資金放在不容易動用的帳戶,避免輕易挪作他用。例如:
• 開設高息數位存款帳戶,讓錢放進去後不容易取出來。
• 把存款轉定存或投資,讓錢「被鎖住」。
• 專用於存款的帳戶不要綁定行動銀行,降低隨手動用的可能性。
5. 拿到現金,立刻存進銀行
當我們因為聚餐刷卡代墊或其他原因收到現金時,很容易錯覺這些錢是額外的「可支配收入」,導致隨手花掉。其實,這些錢只是「回收成本」,應該盡快存入銀行(現在用ATM存款很方便),而不是留在錢包裡成為額外的花費。
6. 不定期省錢挑戰
若覺得長期省吃儉用做不到,那就試試短期(例如一個月)的省錢挑戰!可以自己設定挑戰規則,例如:
• 一個月不喝外面買的咖啡,只喝自己沖的。
• 所有非必要開支一律延後一個月,強迫自己重新評估購買的必要性。
• 當月不使用信用卡或電子支付,僅限現金付款,練習減少衝動購物。
因為是短期的挑戰,所以壓力比較小,但仍然能讓我們察覺自己的消費習慣,並發現哪些開銷是可有可無的。
7. 定期計算自己的「身價」
理財最怕的就是「看不到進展」。許多人因為初期存款太少,覺得沒什麼成就感,到後來很容易放棄。建議每半年或每年計算一次自己的「身價」(總資產減去負債),讓財務狀況變得可視化。例如:
• 訂定一個月存8,000元的目標,年底看看是否有達標。
• 記錄過去一年資產的變化,若能看到成長曲線,就更有動力繼續存錢!
8. 生活費帳戶裡不要放太多錢
透過「帳戶分流」,讓日常開支、儲蓄和投資各自獨立。其中,日常開支帳戶的餘額應保持低水位,避免誤以為自己還有很多錢可以花。
• 超出生活費的錢應轉入定存或投資,提高利息收益。
• 「看起來可動用的生活費很少」,也能幫助避免衝動購物。
9. 避免甜蜜的促銷陷阱
「多買一件更便宜」的促銷策略,往往會讓人多花錢買下不必要的東西。例如:
• 食品、保養品、清潔用品雖然有折扣,但買太多可能用不完或過期而浪費。
• 除非是高頻使用的消耗品(如牙線、衛生紙),否則不一定要囤貨。
購物時應該在意的是「整體花費」,而不是「單價看起來有多便宜」。
10. 花錢更重視「絕對值」
許多人購物時會被「折扣」所迷惑,卻忽略了花掉的總金額。例如:
• 你原本只打算花500元買生活用品,但因為促銷活動,最後花了600元。
• 這多出的100元,可能有一半買了你根本不需要的東西。
與其自以為「省了錢」而沾沾自喜,不如關心「到底總共花了多少」,才能真正控制支出。
好習慣幫你留住財富
想要存下一筆可觀的錢,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來自每天的小小決定。這10個微小的習慣看似不起眼,但長久累積,不知不覺將會帶來巨大的改變。開始養成好習慣,讓錢真正留在自己口袋裡,逐步邁向財務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