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這個時代,越來越多人願意承認自己有「選擇困難症」,大眾對於猶豫不決的行為也開始給予更多的包容,甚至常聽到任性的話:「大人才做選擇,小孩全部都要!」深究選擇困難的背後,除了個人的特質有影響外,其實也很大程度要歸因於世界給的選擇越來越多。
我們每天生活和工作上都要不斷的做決定,簡單如「早餐要吃什麼」「午餐要吃什麼」,複雜如「新手機要買哪個品牌、哪個型號,以及怎麼購買最划算」。有些人樂於挖掘不同選項來嘗鮮,有些人則渴望盡量簡單。無論如何,決策的能量是有限的,腦子再靈光的人,若短時間內做了太多決策,耗費大量心智資源,往往思考會開始「降速」,決策變慢或失準,甚至為了節省心力,會拖延或逃避做決定。
近來廣受討論的「囤積症」可能就與決策困難有關。
決策肌肉會疲勞
我們一般人在整理時,一定會面對需要反覆評估的物品,如書籍、衣物、親友送的紀念品。這些物品不只是物品,還承載了記憶、情感、未完成的夢想,甚至是個人的價值觀與身份認同。選擇割捨哪些物品並留下哪些,這個過程要求我們釋出龐大的決策能量,而一連串的斷捨離決策做下來,很快就會陷入疲憊。若暫停決策,把處理不完的物品繼續堆著,堆得夠多就形成囤積。
對我來說,有時光是決定「某一本書要留下還是捨棄」就足以陷入天人交戰,導致書櫃的整理根本不可能一氣呵成。經歷過N回合的努力,目前也只能勉強達到書櫃裡有空隙的狀態(以前是爆滿)。
相信每個人都有斷捨離的罩門,對我來說書籍很難斷捨離,對另一些人來說困難的可能是衣服、照片或別的東西。曾經試圖整理並有過卡頓經驗的人必然知道我在說的:明明這項物品已經N年沒用、從沒拿出來看過,明明說不出有什麼理由該讓它留下,但就是無法把它送走。
是的,你會發現「理由」很重要。如果能給出足夠充分的理由說服自己,捨棄物品就容易得多。反之,說服不了自己就沒辦法順利進行斷捨離,而且旁人也幫不上忙。
而理由,往往就是透過決策得到的。
決策為何陷入癱瘓
據我自己觀察,生活中發生囤積現象,往往是在反映當事人內心的狀態。心靈因故過載或空虛,導致決策不能,這種情況我相信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遭遇到。以下是幾個我能想到的加重決策疲勞的因素:
1)年紀漸長或身體變弱:當我們的精神力量降低,提不起勁,作決定就會變得困難,無法明快處置物品。
2)情感創傷:遭遇生命重大事件導致情感創傷時,很難保持身心平衡,此時無心顧及日常生活中的整理,也是自然。
3)對物品懷有糾結的情感:若物品的來源或取得的過程牽涉到某個重要的故人舊事,那麼丟掉該物品就可能意味著要斬斷情緣和牽絆,這對許多人來說都是不容易的事。
4)觀念衝突:有不少人認為「物品沒壞就丟棄」是浪費、不環保的行為,遇到丟東西的關頭會產生罪惡感而下不了手。
5)物品背後暗藏未竟之事:學到一半的語言、針織、水彩畫、網球或吉他,各種學習材料堆在家裡,心裡總想著有一天要重拾興趣,磨鍊技藝。丟棄這些物品猶如宣布放棄,感覺當然很不好。
長久的決策癱瘓會減損人的自信心,過度的囤積也會影響到生活品質。當我們開始意識到決策疲勞的影響,或許就會想找方法來減少決策負擔,讓斷捨離變得更加輕鬆。
若囤積的當事人是我們自己,提升自我覺知可幫助我們更清楚自己到底在「糾結」什麼,而哪些因素在消耗我們的心智能量。若當事人是其他人(例如家人、朋友),我們可以透過關心和理解,給予對方支持,鼓勵對方釋脫心靈的沉荷,而不是僅針對囤積的表象彼此爭執和指責。
終究我們需要理解,難以捨棄物品,絕不只是物品本身的問題,更是一種心理與行為模式的展現。因此斷捨離也不是簡單地「丟東西」,而是試圖透過減法,放掉那些造成心靈沉滯的執念和情感。
當我們能夠let go,練習放手那些不再帶來價值的物品,也許會發現,自己也更能放下過去,放下沒必要的罣礙,迎接更輕盈的未來,重獲心靈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