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為何有人不願烏克蘭加入北約

為何有人不願烏克蘭加入北約

川普上任後的第一個月,已全面開展內政外交,其中的外交策略方向,緊緊牽動著全球各個衝突熱點的形勢。最近的要聞就是烏克蘭與俄羅斯停戰協商,不關注都不行。

目前的狀況是,川普政府要求烏克蘭簽署一份所謂的礦產協議,讓美國得以開採利用烏克蘭的稀土礦藏,作為美方援助烏克蘭抵禦俄羅斯入侵的補償。

不過,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公開表示無法接受這份協議,他在2025年2月23日於首都基輔舉行的烏克蘭戰爭論壇上說明:此協議並不包含烏克蘭所期待的明確的安全保障,而且美國要求的經濟利益太大(價值5,000億美元的天然資源),他身為總統無法同意簽署這樣的協議害烏克蘭債留子孫。

在論壇中他還表示,願意放棄總統職位來換取和平,也願意辭職作為烏克蘭加入北約的條件。這句話聽起來有悲壯之感,但也有點怪怪的,因此引起一番議論(後面我會再提到)。

關於加入北約,其實是很關鍵且敏感的一個議題,本文打算針對「有人(國家)不願烏克蘭加入北約」這件事做一梳理。

加入北約,誰反對?

先回溯2025年1月9日,當時即將就任總統的川普表示,他能理解俄羅斯不願烏克蘭加入北約(中央社報導:川普稱理解俄不願烏克蘭加入北約),此言一出,各界譁然。譁然的原因之一是,即將擔任美國總統的川普怎麼可以站在俄羅斯那一邊,也就是邪惡的侵略者那一邊。

再往前倒帶至2024年7月10日(當時還是拜登執政時期),北約峰會後發表聯合宣言,承諾支持烏克蘭「走上不可逆轉的歐洲-大西洋整合之路,包括加入北約」,但對於加入時間持開放態度。回應這個宣言,7月17日,俄羅斯前總統梅德韋傑夫(Dmitry Medvedev)表示,烏克蘭加入北約將是對莫斯科宣戰,唯有北約「謹慎」,才能避免地球分崩離析(中央社報導:俄國前總統:烏克蘭加入北約 就是對莫斯科宣戰 )。

請注意梅德韋傑夫的話說得很重,所謂「地球分崩離析」聽起來就是不惜發動大戰了。為什麼烏克蘭加入北約對俄羅斯來說是那麼不可容忍的一件事?我們先了解一下北約是怎麼來的。

北約的源起

北約,正式名稱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成立於1949年4月4日,其成立的主要原因,與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局勢,以及冷戰初期的美蘇對抗格局密切相關。

二戰後,歐洲各國經濟蕭條,軍力羸弱,而同時間蘇聯卻在擴張———在東歐扶植了一系列共產主義政權,如波蘭、東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形成所謂的「東方集團」。其中,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政變進一步加劇西方的擔憂。1948-1949年發生「柏林危機」,蘇聯封鎖孤立的西柏林,試圖逼迫西方盟國撤出,此舉促使美國與西歐國家加強合作。

1949年,美國、英國、法國牽頭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創始的成員國共有12個。1955年,當時的西德也加入了北約,而蘇聯為了回擊,成立「華沙公約組織」(Warsaw Pact),形成東西兩大軍事集團對抗的局面。
一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華沙公約組織隨之瓦解,而北約繼續存在且擴張,陸續接納了許多前蘇聯影響下的東歐國家,如波蘭、捷克、波羅的海三國等。

截至2025年2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共有32個成員國。

北約成員國加入時間表:
• 1949年(創始成員國):比利時、加拿大、丹麥、法國、冰島、義大利、盧森堡、荷蘭、挪威、葡萄牙、英國、美國
• 1952年:希臘、土耳其
• 1955年:德國(當時為西德)
• 1982年:西班牙
• 1999年:捷克、匈牙利、波蘭
• 2004年:保加利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
• 2009年:阿爾巴尼亞、克羅埃西亞
• 2017年:蒙特內哥羅
• 2020年:北馬其頓
• 2023年:芬蘭
• 2024年:瑞典

攤開地圖對照一下,會發現歐洲地區與莫斯科接壤的主要國家當中,只剩下白俄羅斯、烏克蘭沒有加入北約。白俄羅斯與俄羅斯歷來關係良好,不會想加入北約,但烏克蘭一直都想脫離俄羅斯的影響。那麼局外的觀眾一定會疑惑,既然一大堆鄰國都已加入北約了,再加一個烏克蘭有差嗎?還真的有差,因為烏克蘭在俄羅斯心目中有無可取代的地位。

俄羅斯的母親國

世界上所有民族只要有能力使用語言文字,就會想要追溯自己的起源,並且透過編纂歷史來宣揚傳統,建立民族的認同。

烏克蘭、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共同起源,可追溯到9世紀東斯拉夫人的國家「基輔羅斯」(Kievan Rus’),其首都就位於今日烏克蘭的首都基輔。其後歷經分分合合,例如14世紀時,基輔地區曾被西邊來的立陶宛大公國和波蘭王國所控制。18世紀時,俄羅斯帝國吞併烏克蘭哥薩克領地,並推動俄羅斯化政策。到了19世紀,烏克蘭民族主義開始興起,但一直受到俄羅斯帝國的壓抑。

1917年俄國革命,1918年烏克蘭短暫獨立,但在1920年代,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建立,被納入蘇聯。
1932-1933年,史達林的集體化政策導致烏克蘭大饑荒,導致數百萬烏克蘭人死亡。二戰期間,烏克蘭成為納粹德國與蘇聯激戰的戰場,戰後烏克蘭成為蘇聯的工業重鎮之一。
1954年,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將克里米亞轉交給烏克蘭。
1991年蘇聯解體後,烏克蘭通過公投獨立,並與俄羅斯簽署多項條約,確保邊界穩定。
2004年「橙色革命」與2014年「尊嚴革命」(基輔廣場抗議)顯示烏克蘭民眾對俄羅斯影響的不滿,並推動親歐盟政府上台。
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並支持烏東地區的親俄武裝,引發頓巴斯戰爭。
2022年2月,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導致歐洲最大規模戰爭,烏克蘭獲得西方國家支持,戰爭仍在持續。

不難看出,歷史上烏克蘭和俄羅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基輔羅斯(9-13世紀) 是東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個強大國家,其首都基輔在當時是東歐的政治、經濟和宗教中心。作為東斯拉夫民族的發源地,它對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有深遠的影響。後來的莫斯科公國和俄羅斯帝國,都將自己的正統性追溯到基輔羅斯,因此俄羅斯歷史學家常稱基輔為「俄羅斯城市之母」。

舉例來說,在沙俄和蘇聯時期,俄羅斯官方歷史強調「烏克蘭與俄羅斯是同一民族」,並將基輔視為「俄羅斯文明的搖籃」。俄羅斯帝國時期,沙皇政府推動「三位一體民族論」(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都是「大俄羅斯民族」的一部分)。蘇聯時期也強調「兄弟民族」的概念,繼續將基輔描繪為「俄羅斯文化的母親」。

是兄弟,還是鄰居?

俄羅斯強調基輔的重要性並將其納入大俄羅斯的歷史敘事中,然而,烏克蘭民族主義者並不這麼想,他們主張,烏克蘭是東斯拉夫民族的發源地,烏克蘭才是基輔羅斯的真正繼承者,而且是一個獨立的歷史文化主體,不是俄羅斯的「母親」。

俄羅斯無法容忍其歷史敘事遭到否定,無法接受與基輔的文化淵源被割裂,更不能坐視作為母親國的烏克蘭居然倒向西邊的歐洲,還想要加入北約,聯合外人把砲口對準俄羅斯。

這兩國對歷史詮釋角度的差異,形成了現今俄烏關係衝突的背景色。我們認識了這些過往糾葛,應該能領會川普總統為什麼說「能理解俄羅斯不願烏克蘭加入北約」。當然,對於發動戰爭、實施侵略與殺戮的國家,我們絕對要予以譴責,但這不影響我們去理解不同國家自己獨有的歷史淵源、民族情感、衝突宿怨的由來,因為到頭來解鈴還須繫鈴人,往往要先看懂內情,才有機會找出解決衝突的有效方案。

烏克蘭加入北約,意味著什麼

對俄羅斯來說,烏克蘭加入北約,代表著俄羅斯在西邊受到全面的圍堵,也代表與其文化起源認同的割裂,兩者都是難堪難忍的,無怪乎梅德韋傑夫將此視為不可逾越的紅線,發出嚴正警告。

對烏克蘭來說,數百年來民族的苦難大半來自莫斯科,獨立之後她真的很想與俄羅斯劃清界線,遠離這東方鄰國的文攻武嚇。她一心想找到「安全的保障」,並認為解答就是加入北約。

假設烏克蘭成功加入北約,就等於在軍事防衛方面有多國「罩著」了———一旦發生被攻擊、侵略,北約成員國就必須依約支援,形同自動參戰。這是強有力的防衛承諾,意味著到時候俄羅斯將難以再用武力威嚇的方式對烏克蘭施加影響。

根據《北大西洋公約第5條》之規定,一旦確認其任一成員受到攻擊,則視為針對全體成員之攻擊,其他成員需作出即時反應。該條款一般被解讀為各國部隊將自動參戰,並不再需要各國政府授權參戰,即集體自衛權。(維基百科: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烏克蘭加入北約所面臨的障礙還有不少,其中光是俄羅斯的強烈反對,以及川普總統的不苟同(美國是北約的主要成員國),就令人感覺前路漫漫。

前面提到,澤倫斯基總統表示他願意辭職作為烏克蘭加入北約的條件。這個表態怪怪的,因為實在不算是很對等的交換條件。烏克蘭是民主國家,總統卸任是遲早的事,雖然他不戀棧權位是值得肯定的事,但如何能用辭職來換取加入北約這麼重大的多國協約呢?

澤倫斯基想必是心心念念要在任內為烏克蘭確立一個永久或至少長期的和平保障,而他認為最有保障的就是加入北約。但他可能還沒想清楚用什麼籌碼交換才換得到,他也還不熟悉與川普交手該怎麼出招(不過這個地球上大概也沒幾位國家領導人敢說自己很懂)。

談判協商還在繼續,我們只能密切觀察。烏克蘭加入北約牽涉到多國的利益,絕不單純也絕不容易。若無法有人把各方牽扯的利益和風險梳理清楚,恐怕真正的和平還不會很快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