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陰德值多少,宇宙會知道

陰德值多少,宇宙會知道

近年來,「陰德值」成為網路上的熱門詞彙,特別是在公眾人物出現爭議時,網友會討論他的過往行善事蹟是否足以抵銷過錯。這不禁讓我好奇,為什麼這個源自傳統文化的概念會在現代社會重新受到關注?「陰德」會怎麼影響一個人的命運?

華人社會很熟悉「陰德」,傳統道教與儒家都倡導「積陰德」,簡單來說是指,各種低調為之不求回報的善舉將會累積,形成一個人隱性的德行高度。那為什麼要積陰德?人們普遍相信積陰德可以累積福報,對自己、家人甚至後代子孫有正向的影響,因此歷來道德教育都鼓勵人們,即使眼前沒有直接的回報也要盡量多做好事。

陰德值是人間信用分數

理論上,人若低調行善,不一定會為他人所知,因此陰德應是無形的,累積的陰德多寡也只有天知道,所謂「人在做,天在看」。

不過,一個人在世上的言行舉止,久而久之周遭的人也都看在眼裡,那些長期展現善心善行的人、為他人為社會作出貢獻的人,大眾必然會給予較高的評價,因此我們可以說,現在流行的「陰德值」,更像是世俗世界的「信用分數」,由周遭人群的觀感來決定。

在世俗世界,「陰德值」這種信用分數,必要時可以用來抵償無形的傷害,抵消過錯。例如某公眾人物犯了錯,若他(她)的「陰德值」被認定夠高,所受到的撻伐就會相對較輕。

即使在陰德值這個詞還沒出現之前,公眾人物和企業就已深知信用和名譽的重要。無論是否出於真心,平常都會有公關安排他們參與慈善和公益活動,幫助提升陰德值。不過,大家是否發現,刻意為之的善行似乎獲得的評價相對沒那麼高?

默默行善的力量

「做好事」人人會,例如捐款給慈善機構、扶老人過馬路,都是在行善。但為什麼同樣是行善,積陰德的價值似乎更高,福報可以庇蔭子孫呢?

人類社會存在著一種「交換法則」或「對等法則」,常見的觀念有「借錢要還」、「受恩要報」,或是「殺人償命」、「以牙還牙」,這其中隱含著人類普遍認定的合理公平原則,必須被遵守。依據社會交換法則,行善就是施恩於人,施恩者理應獲得回報,而受恩者理應有所回報。

先說受人恩惠理應報答,即使一時沒有能力報答,也應該心存感恩。若是有人不知感恩就會被嚴厲批判為「忘恩負義」。

比較奇妙的現象是在行善者這一方,如果行善之後很快就得到認可和獎勵(例如媒體報導和表揚、抵扣稅額),等於已經獲得回報,那麼理論上就不會累積太多的陰德。

反之,如果在助人之後沒有人知道、沒有立即獲得回報,似乎宇宙會幫忙記得這件事(有個恩情欠著未還),未來某個時刻,此人或此人的家族終究會獲得回報,即使不是來自當時的受恩者。說到這裡變成神祕學了,但似乎就是有這麼回事。

「積陰德」的複利效果

默默為之的善舉,其影響常是隱微而長遠的,我認為這當中隱含著複利法則。

社會公認借錢不但要還本金,還須支付合理的利息。其實恩情也是如此,不但要「有恩報恩」,還要「點滴之恩,湧泉以報」,這就是人類普遍認定的合理公平。

所謂的陰德,通常涉及的是規模比較小的善事(例如路邊的奉茶)、看似不可能得到回報的善事(救濟清寒家庭),所以常不引人注目。加上這類行善者無意宣揚,於是恩情一直欠在那裡。

接受幫助的人無法立即回報,但通常會懷著感恩之心,未來一有能力也會去幫助別人,而且往往是加倍的付出。這會形成善的循環。

施恩的人雖然不求回報,但是宇宙會知道,宇宙會確保合理公平的原則獲得實踐,因此終究這份陰德會加上「利息」,加倍返還。

到銀行定存,把利息滾入本金的複利方式,累積的金額成長最快。善行不求回報,所積累的陰德也最驚人。當然,不管是金錢的複利還是陰德的複利,都需要夠多的本金和夠長的時間,才能發揮積累的效果。或許這就是為什麼「積善之家慶有餘」,積陰德能夠庇佑後代,使家族興旺。

幸福感,立即的好處

有了積陰德的概念,人們會願意為了造福子孫而多做好事。而就算無視不確定的未來,就算不相信神祕學,科學研究也證明,默默行善的當下就會令人感到幸福、人生更有意義。

心理層面:提升幸福感與內在滿足
科學研究顯示,無私行善能促進大腦分泌多巴胺和催產素,這些神經傳導物質能讓人感到快樂和平靜。

社會層面: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行為經濟學中的「互惠原則」指出,當一個人長期行善並對他人有幫助,社會自然會回報這種行為,例如累積信譽、在關鍵時刻獲得貴人相助。這就是陰德值發揮作用的地方。

積陰德的10個練習

積陰德的概念暗示著,行善不欲人知反而有助於積累福報,因為該得的回報雖會遲到,但一定會到,而且還會加上利息。人類社會似乎就是透過這種機制在獎勵默默行善的人,畢竟,群體中若有越多純心利他的人存在,社會就越更有機會繁榮昌盛。

確實,日常生活中細微卻溫暖的善舉,對自身、他人和社會都有正向影響。以下的10個練習是用來鍛鍊利他的心和助人的習慣,至於具體的善行可以怎麼做,相信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式。

鍛鍊利他的心:
1)常懷善念和感恩之心
2)節制私欲,關注他人的困難和需求
3)常常想著利益眾生,成就他人
4)即使沒人知道,也不做傷害他人的事情
5)不拿取不屬於自己的利益

養成助人和奉獻的習慣:
6)雪中送炭,勝過錦上添花
7)幫助有困難的人,即使沒有回報
8)謹守誠信與公平,即使沒人監督
9)對動物和植物友善
10)愛護環境

真正的積陰德,是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仍然選擇做出善行。這些行為不一定能立即帶來回報,但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自己的人生,讓我們更加平靜、快樂,也可能在未來的某個時刻給我們意想不到的幫助或庇佑。現代社會或許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強調因果報應,但無論如何,無私行善仍然是一種能讓個人和社會更幸福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