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斷捨離到一定程度,想要朝簡約生活更進一步的人,是否也有過類似的掙扎:每當購入非日常生活必要品之時,內心總會啟動斷捨離的靈魂拷問:這件物品真的是我需要的嗎?家裡真的沒有同樣功能的東西可以替代嗎?如果我沒有它,真的不行嗎?
人是血肉之軀,總還是有不同程度的物欲,購物的衝動也會三不五時悄然湧現。尤其在商店裡、網路上,五花八門的商品一再引誘著我們,讓人難免心動,於是忍不住又清空一次購物車。
不過我最近發現,當斷捨離執行得越乾淨俐落,居家環境日益清爽的同時,內心卻彷彿有一個保護層被牽動——某些物品一旦缺失,似乎會造成隱隱的不安,而安全感其實是心靈重要的養分。
出門「帶安心」的物品
個人經驗:自從開始斷捨離之後,每次準備出國差旅的行李時,我總會有意識地檢視打包的物品,希望能做到輕裝簡行,但我發現「要不要多帶一條長褲」這個問題竟會令我陷入長考。理智上我知道,出門7天可以不需要四條外出長褲,但如果硬把備用長褲捨棄不帶,內心就會有一股焦慮揮之不去。後來我明白了也接受了,有些物品就是必須以「備用」的方式存在——也許最後根本不會用到,但有它們在身邊就足以令人安心。
因此,我開始更仔細地觀察和思考:到底還有哪些物品,對我來說具備安定精神與心靈的效果?這些物品,即便從斷捨離的角度來看屬於「非必要」,會令我看起來「不夠簡約」,卻因為能提供「安全感價值」而值得保留下來。
以安全感之名
1)錢包裡的第2張悠遊卡
雖然電子支付日益普及,甚至有人出門已經不帶錢包,但我還做不到那麼瀟灑。我習慣攜帶悠遊卡,而且身上總有2張,因為我希望在「萬一」悠遊卡忘記帶時,能立刻掏出備用卡。事實上還真的發生過好幾次,例如我把悠遊卡留在前一天穿的外套裡,直到搭上公車那一刻才發現。因為備用卡的存在,讓我避免無卡可刷的尷尬,而且不會為此耽誤既定的行程。
2)充電頭、充電線和行動電源
各種手持電子設備已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工具。出門在外,倘若手機快沒電了,那份焦慮實在難以言喻。雖然我有固定在出門前充好電的習慣,但還是會隨身攜帶充電頭和充電線,即使不常派上用場,但只要心知有充電設備在包裡,就不用再為充電的事掛心。至於出遠門或出國時,我更會乖乖帶上行動電源——它的重量令我苦惱,但真的可以給我安心感。
3)旅行途中帶來療癒的小物
我多年來旅行打包的原則是只帶「用得到」的物品,不想當「挑伕」,所以要盡可能減輕行李的重量。舉例來說,陶瓷或不鏽鋼保溫杯這樣的東西我絕對不想帶。不過我也逐漸體認到,有些物品雖非絕對必要,卻有舒緩壓力的療癒效果,例如:痠痛藥布、止痛藥、香氛產品、刮痧棒、面膜、溫熱眼罩、暖暖包(冬天限定)、室內拖鞋等。即便它們並非每次都能派上用場,但只要知道「有帶」,就讓人覺得可以應對旅途中可能的突發狀況,讓整趟旅程多一份從容。
囤物之必要
在網路上看到一些極簡主義者分享自己家徒四壁般的居家環境,我也曾心生嚮往,渴望有一天能捨去大部分物品,把「空間」找回來,達到無牽無掛的自由。然而,目前為止我還做不到,而且為了安全感,也為了生活便利,我認為有需要適度的囤物。
4)維持「+1」的生活必需品
對於衣物、鞋子這類可以用「一進一出」原則控制數量的東西,我會努力執行。但對於消耗品,例如牙刷、牙膏、洗髮精、肥皂,我習慣「正在用 + 一個備用」的模式。我不會等到物品完全或快要用完了再急著去買,而是想要有充裕時間去選購喜愛的品項,以確保可以用得很順心。
5)多買一點無妨的消耗品
有些物品放著不怕過期,使用頻率又高,例如牙線、電池、襪子,這些我會一次多買幾份。
不過,也必須提醒自己,不是所有東西都適合買多,因為數量過多就是囤積了:
衛生紙:雖然每隔幾年就會有「衛生紙之亂」的缺貨危機,但這類物品存量太多容易導致過度使用的浪費。
洗沐用品:這類日化用品雖是日常必需,但其實有保存期限,放太久沒好處,而且產品更新快,囤太多反而失去買新款的機會。
牙線、棉花棒:這類物品雖無保存期限,但買多了心理上也容易產生「反正多的是」的浪費心態。
透過斷捨離,認識自己
曾聽人說,有囤積行為的人往往內心缺乏安全感。我認同,內心的空虛、匱乏、恐懼、寂寞、不安,往往藏在物品堆裡,外人也未必看得出來。但如果握著某樣物品,或家中放著某些東西,能讓人感覺平靜、安心,那麼,這樣的存在又何嘗不是一種療癒?
斷捨離,不應該是苛責自己的過程,而是一場溫柔的對話。學習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需要,也寬容對待自己以及身邊的人。
畢竟,在通往內心自由的路上,有人喜歡一望無際的空曠,有人喜歡被書、花、收藏品圍繞的溫暖感,有人偏好極簡,有人偏好豐盈——每一種生活樣貌,都是獨一無二的風景。